English | 江苏大学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
学科带头人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学院教师
热点信息 more >>
 
学院教师 首页 > 师资队伍 > 学院教师 > 教授 > 正文
 
胡绪华
发布日期:2023-05-04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
  胡绪华,男,博士,教授(破格),博导。现任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院长,兼任江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新材料产业政策评估中心执行主任、镇江市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和荷兰奈梅亨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培养对象;江苏省经济学类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江苏大学应用经济学(“十三五”“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负责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

联系电话:0511-88792118   电子邮件:xuhuahu@163.com ;xhhu@ujs.edu.cn
  【主讲课程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本科生);《中级产业经济学》、《Intermediate Industrial Economics》(研究生);《Microeconomics》、《Macroeconomics》、《World Economy》(留学生)
  【研究领域

1.产业集群发展与产业技术创新

2.全球生产网络与地方产业安全

3.产业金融创新与区域产业升级
  【获得荣誉

1.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2.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第三层次)

3.江苏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培育人选

4.江苏大学优秀党员

5.江苏大学优秀教师

获奖情况

1.镇江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镇江市先进制造业“四群八链”体系构建思路研究,第一

2.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等奖:集群式产业转移驱动的国内价值链重构与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第一

3.镇江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危机性产业衰退的内涵、传导效应及其应对思路研究,第一

4.镇江市社科应用研究课题一等奖:推进镇江市产业“三集”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第一

5.江苏省发改委二等奖: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系统性融资规划报告,第一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经济韧性形成机制研究(主持)

2.国家社科基金: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关系演变与跨越式升级对策研究(主持)

3.国家自科基金:境内集群式产业转移驱动的国内价值链重构与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主持)

4.国家自科基金:“制度-文化”双重变迁下乡村治理体系演变与优化研究(第二)

5.国家自科基金: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态位分离网络生成及其演化研(第三)

6.国家自科基金:危机性产业衰退国际传导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与实证研究(第三)

7.国家自科基金:产业集群的国际间转移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链式效应研究(第五)

8.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开放治理模式下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自适应调整机理研究(主持)

9.江苏省科技厅软科学基金:县域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主持)

10.江苏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差异问题研究(主持)  

主要论著

[1]胡绪华.集群知识传播与本地企业升级[M].科学出版社,2016;

[2]陈丽珍,胡绪华.危机性产业衰退国际传导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机理研究[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

[3]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胡绪华参与,单项冠军: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蓝皮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4]胡绪华,陈丽珍,胡汉辉.危机性产业衰退的内涵、传导效应及其应对思路研究[J].经济学家,2015(06):22-29.(《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5]胡绪华,陈丽珍,吕魁.基于传染病模型的集群内异质企业间知识传播机理分析与仿真[J].运筹与管理,2015,24(03):248-257.

[6]胡绪华,胡汉辉,吕魁.集群企业知识管理评价系统及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12):101-104.

[7]胡绪华,胡汉辉.集群企业联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实证分析——基于修正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J].国际贸易问题,2008(11):111-115.

[8]胡绪华,吕程扬,丁绪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作用——基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01):60-68.

[9]胡绪华,王儒奇,余思勇.区域产学研合作中各类主体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4):112-124.

[10]胡绪华,陈默,罗雨森,陈业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空间共聚与绿色创新效应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36(07):97-112.

[11]胡绪华,陈默,朱程鹏.长江经济带绿色生产效率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36(16):77-81.

[12]胡绪华,陈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房价上涨与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基于中国大中型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0,17(01):82-92.

[13]胡绪华,陈默.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协同驱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来自中国内地261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24):70-79.

[14]胡绪华,姚远.技术创新产出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交互作用下的环境污染影响——基于动态视角的中国经验证据[J].生态经济,2020,36(01):56-62.

[15]胡绪华,陈默,贺丹.卫生健康产业空间集聚与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基于集聚门槛与空间溢出视角[J].中国卫生经济,2019,38(07):71-75.

[16]胡绪华,张晶.基于扎根理论的产业集群开放治理内涵研究[J].经济论坛,2018(09):19-26.

[17]胡绪华,徐骏杰,马诗萌.财税政策对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3):40-46.

[18]胡绪华,徐骏杰.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技术创新网络演化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2):25-34.

[19]胡绪华,蒋苏月,权晓艳.产业转移驱动区际技术创新协同的实证研究——以安徽承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移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4):78-82.

[20]胡绪华,蒋苏月,吕魁.集群知识传播系统中受体企业知识整合的时机选择研究——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06):1-13.

[21]胡绪华,蒋苏月,王为东.集群知识传播绩效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政府干预与企业知识活动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8):8-12.

[22]胡绪华,时方艳,徐骏杰.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我国风电设备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5,17(03):88-95.

[23]胡绪华,陈丽珍,蒋苏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遭遇贸易限制措施的冲击与防范——以太阳能电池产业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5(02):133-139.

[24]胡绪华,吕魁,陈丽珍.面向集群同质企业的知识传播系统建模与Agent验证[J].系统仿真学报,2014,26(08):1825-1830.

[25]胡绪华,蔡济波.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机理分析[J].企业经济,2013,32(01):28-31.

[26]胡绪华,吕魁.基于集群企业间博弈分析的知识再创造的主体选择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02):17-22.

[27]胡绪华.劳动力成本提升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可持续成长[J].现代经济探讨,2012(05):23-26.

[28]胡绪华,万兴,吕魁.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江苏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研究[J].商业研究,2009(12):156-158.

[29]胡绪华,吉敏.基于BP神经网络的银行信贷风险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9(11):138-139.

[30]蒋苏月,胡绪华,蔡济波.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本土生产型外贸企业升级能力评价与路径选择[J].管理现代化,2013(05):32-34.

[31]蔡济波,胡绪华,黎民.基于期权博弈的竞争条件下企业升级项目实施时机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1(24):170-172.

[32]吕魁,胡汉辉,胡绪华.纵向分拆下发电与售电企业的跨网络一体化[J].系统工程学报,2012,27(06):789-796.

[33]张新华,胡绪华. 产业强市续写江中明珠新篇章[J].群众,2021(17):68-70.

[34]胡汉辉,沈群红,胡绪华,王贤梅,吴小松,孙雨亭.产业创新集群的特征及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05):34-44+146.

[35]王儒奇,胡绪华.区域创新系统内主体间创新溢出效应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22(03):12-22.

[36]贺丹,唐娅华,胡绪华.绿色服务产业政策对中国低碳经济增长的影响[J].资源科学,2022,44(04):730-743.

[37]陶忠元,胡绪华,陈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江苏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2021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2(02):168-172.

[38]Ocloo, C. E., Xuhua, H., Akaba, S., Shi, J., & Worwui-Brown, D. K. (2020). The Determinant Factors of Business to Business (B2B) E-Commerce Adoption in Small-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23(3), 191-216. (SSCI)

[39]Hu X, Ali N, Malik M, et al. Impact of Economic Openness and Innovations on the Environment: a New Look into ASEAN Countries[J]. Poli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21, 30(4): 3601-3613. (SCI)

[40] Larbi-Siaw O , Hu X , Owusu E , et al. Eco-innovation, sustainable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market turbulence modera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J].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22, 68.(SSCI)



 
版权所有: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  Copyright © 2019 www.sheltondoj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本站第 52157 位访客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301号 电话:0511-88792188 邮编:212013 E-mail:cjxy@ujs.edu.cn